無線充電技術的相關認識
無線充電技術的原理:
無線充電(Wirelesscharge),又稱作感應充電、非接觸式感應充電,是利用近場感應,也就是電感耦合,由供電設備(充電器)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電池充電,并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由于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以電感耦合傳送能量,兩者之間不用電線連接,因此充電器及用電的裝置都可以做到無導電接點外露。
無線充電技術走進消費者視線開始于2010年,2011年多家日本廠商率先展示其無線充電技術相關商用設備,并且在2011年下半年開始有一些消費電子廠商將其用于智能手機等便攜設備的充電應用,逐漸開始走入大眾的世界。根據(jù)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一份報告,全球無線充電市場將在未來五年內獲得井噴式增長,到2017年將形成超過70億美元的市場,而在2011年這一數(shù)字僅僅只有4.57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預計為57.6%。
未來的無線充電技術將讓所有的移動設備嵌入內置接收器和發(fā)射器,這些接收器和發(fā)送器被無處不在的部署在公共區(qū)域,如咖啡館、賓館、機場、快餐店等。消費電子設備是顯而易見的目標市場,但醫(yī)療和工業(yè)便攜設備也是能夠從無線電源受益的應用細分市場,可實現(xiàn)防水外殼并減少充電端口,這些充電端口經常被使用,由于充電線的重復插入,可引起不必要的故障。
無線充電技術的優(yōu)缺點:
優(yōu)點:
安全:無通電接點設計,可以避免觸電的危險。
耐用:電力傳送元件無外露,因此不會被空氣中的水份、氧氣等侵蝕;無接點的存在,也因此不會有在連接與分離時的機械磨損及跳火等做成的損耗。
在使醫(yī)療植入裝置較為安全:在植入嵌入式醫(yī)療裝置上,可以在不損害身體組織的情況下對植入在人體內的醫(yī)療裝置進行充電而不需要有電線穿過皮膚及其他自體組織,免去感染的風險。
方便:充電時無需以電線連接,只要放到充電器附近即可。技術上,一個充電器可以對多個用電裝置進行進電,在有多個用電裝置的情況下可以省去多個充電器、不用占用多個電源插座、沒有多條電線互相纏繞的麻煩。
缺點:
效率低:能量存送效率不及真實接觸。
充電速度慢:由于效率低,在同樣的輸入功率下,充電速度較慢。
成本高:在充電器需要有推動線圈的電子線路,而在用電裝置需要有電力換換的電子裝置,兩者也需要有線圈,因此成本比直接接觸為高。
不能在移動時充電:這個問題只在移動裝置上發(fā)生,例如電須刨在充電時就不能移離充電器,若電須刨內的電池剛完全用盡,這時電須刨就不能使用,反而傳統(tǒng)以電線連接的設計反而可以以電線連接上充電器的情況下繼續(xù)使用。
兼容性低:不同品牌的無線充電裝置因為無統(tǒng)一標準,因此不能通換使用。近年,業(yè)界組織Qi開始推行標準化,展望將會有望達至標準統(tǒng)一。
相關推薦: